热处理的核心方法主要包括正火、退火,淬火、回火四大基础工艺,以及调质、时效处理、渗碳、渗氮等扩展工艺。这些方法通过不同的加热、保温与冷却方式,调控金属材料的组织和性能。
1. 基础热处理方法:
<1>正火
操作:加热温度略高于退火,冷却速度更快(通常空冷)。
作用:提升材料力学性能,为中碳钢件的最终热处理或渗碳前的预处理。
<2>退火
操作: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后缓慢冷却(如随炉冷却)。
作用:消除内应力、细化晶粒、改善切削加工性,常用于锻件或焊接件的预处理。
<3>淬火
操作:急速冷却(水、油或空气),获得马氏体组织。
作用:显著提高硬度和强度,但需配合回火以降低脆性,适用于含碳量≥0.3%的钢材。
<4>回火
操作:淬火后重新加热至Ac1以下并冷却。
作用:调整硬度与韧性平衡,消除淬火应力,根据温度分为低温、中温、高温回火。
2. 复合及特殊工艺:
<1>调质
定义: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组合工艺。
应用:提升综合力学性能,常用于轴类、齿轮等重要结构件。
<2>时效处理
分类:自然时效(室温放置)或人工时效(加热加速)。
作用:稳定工件尺寸,减少变形,适用于精密零件如丝杠、量具。
<3>冷处理
操作:淬火后快速冷却至-60℃以下(如液氮)。
目的:消除残余奥氏体,提高硬度与耐磨性,多用于精密刀具。
3.表面热处理方法 :
<1>方法:渗碳; 原理与效果:向低碳钢表层扩散碳原子,提高表面硬度 ;典型应用场景:齿轮、轴承等耐磨零件
<2>方法:渗氮;原理与效果:氮原子渗入表面,增强耐腐蚀性和疲劳强度;典型应用场景:精密螺栓、模具
<3>方法:感应淬火;原理与效果:感应淬火;高频电流加热表层后淬火,强化表面;典型应用场景:轴类、齿轮的局部硬化